一、康复的内涵
说起康复,很多人会误认为“康复”是一个现代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并没有“康复”这个概念,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康复”一词,首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中,其在后序中说“复沉潜诊视,植方投剂,获效如响,不旬日而渐离榻,又旬日而能屡地,又旬日而康复如初”,其描述的内容与现代康复治疗极为相似。
康复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个人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的过程叫做生病,而从疾病状态回到健康状态的过程叫做康复,也就是恢复健康的意思,平日到医院看望患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祝您早日康复”,这其中的“康复”便是广义的康复。
狭义的康复一般是指疾病或者是外伤导致肢体等出现功能障碍,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改善这些功能障碍的过程。一般来说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病情稳定之后,医生会建议患者去做康复,本文要谈的就是这层意义上的康复。
二、中医康复的整体优势
中医康复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中医康复相关的思想和内容分散存在于已形成独立学科的内、外、妇、儿等专科书籍及相关著作之中,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对于中医康复的影响是深远和重大的,其理论核心基础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亦是一个整体,一个人自身也是一个整体,结构和功能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样是一个整体,这与当代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是相通的。在整体观念具体指导下,中医康复具体临床实践中,从不把散在的临床表现单独隔离开来处理,因为单独的处理症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临床症状容易反复出现,即“治标不治本”。
三、中医康复的技术优势
中医学自产生至今数千年来,历经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不懈努力,构建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众所周知的有药疗、食疗、针、灸、推拿等,以及熏、洗、蒸、烫、浴、敷、贴、搽等外治法,包括归属现代物理疗法的热疗、冷疗、光疗、声疗、水疗等,归属作业疗法的弹琴、书写、绘画等,归属运动疗法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传统项目。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康复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现代康复治疗中所遇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医思路和中医方法,为走出康复困境和打破康复瓶颈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医讲“病有千变,药亦有千变”,这“千变”对于医生来说意味着遇到临床问题时有更多解决方案可选择,对患者来说多一种治疗方法,则多一份康复的希望,而每实现一个人的康复,促成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