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患病率为5%-10%,5年复发率高达50%,对于结石病人,除了手术治疗外还没有更加明确有效的方法,只能通过术后预防来降低结石复发率。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物都可能形成结晶导致假性结石,常见为药源性泌尿道结石,如在肾小管、肾盏、肾盂、输尿管或膀胱内结晶形成,导致结晶体肾病。导致药源性结石的危险因素有:药物日剂量高、溶解度低、罕见药物晶型(大小和形状)、药物或代谢物大量经过尿道或者胆道排泄、合用药物导致药动学特性的改变。而患者原有的泌尿道系统或胆道结石病史也会使发病风险升高,药源性结石的成因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我们应保持警惕。
磺胺类药物 主要从肾脏中以原型药及代谢物的形式排泄,其原型和乙酰化代谢物在常规尿 pH 下溶解度低,容易结晶析出,特别是 SMZ、磺胺嘧啶、柳氮磺砒啶(4-8g/d)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导致肾结石,严重者甚至肾衰竭。
喹诺酮类药物 可能导致结晶尿或者管型尿,临床表现可能为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特别是在大剂量用药或尿液 pH 升高时,发生结晶的风险提高。
头孢菌素 主要是头孢曲松,其 60% 以原型经尿液排出。头孢曲松易与体内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钙盐复合物,易沉积于肾脏,多见于儿童患者,在常规剂量下即可发生,大剂量下风险明显增高。
利尿剂 氨苯蝶啶日剂量超过 150-200mg 时,容易出现肾结石;使用呋塞米的患者合并 pH 增高、长期低钾所致的代谢性碱中毒,会使其发生药源性结石的风险增高。
钙剂和维生素D 两者联用时,在隐匿型高钙尿症群体中好发肾结石,对于绝经后妇女联合使用两药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时应特别重视。
抗痛风药物 别嘌醇及其代谢物都由肾排出体外,两者均可形成结石;与尿酸化药同时使用,亦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性。所以使用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得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于尿酸排泄。
应对措施:
①避免此类药物长期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应增加液体摄入,在排除禁忌的情况下,服药时日饮用水量至少 1500ml,送服用水应达到 150ml。
②若怀疑为药源性泌尿系统结石,应及时至泌尿外科就诊,采取减量、停药或更换怀疑药物等措施,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处理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