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导致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其中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20%~25%,但因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故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腹部肿块、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坠胀疼痛等,极易影响适龄期女性生育,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但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祖国医学中虽无子宫肌瘤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相关症状可将其归为“崩漏”“积聚”“癥瘕”“石癥”等范畴,纵观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总结其病因病机为经产不慎、肝郁气滞、七情内伤、饮食不洁等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经验丰富,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疏肝解气、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阴阳兼顾等方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
子宫肌瘤在临床中分为以下3类
1、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均被肌层包围,最为常见,占总数60%-70%。
2、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约占总数20%-30%,阔韧带肌瘤属于此类。
3、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内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子宫腔,仅由粘膜层覆盖,约占肌瘤的10%-15%。
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具体采取哪种治疗方式、药物,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口服中药治疗
1.气滞 主证: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弦。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或大黄蛰虫丸加减。
2.血瘀 主证: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伴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边有瘀点,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破瘀,消症散结。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3. 痰湿 主证:下腹部包块,时有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偏寒则带下色白质粘腻,形体畏寒,胸脘满闷,小便多,舌苔白腻,舌质暗紫,脉细濡而沉滑。偏热则带下色黄质粘腻,有臭味,甚则如脓,胸闷烦躁,发热口渴,尿少色黄,舌苔黄而腻,舌质红,脉弦大或滑数。 治法:理气、化痰、消症。方药:二陈汤加味。
中成药:
1.十一味化症丸(院内制剂):活血逐瘀,调经止痛,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输卵管阻塞等。
2.宫瘤清颗粒:活血逐瘀,消徵破积,养血清热。用于子宫肌瘤见小腹胀痛,经色紫黯有块,属于瘀血内停所致的。
3.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妇人小腹宿有癥块,按之痛,腹挛急。或经闭腹胀痛,白带多等证。对子宫肌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大黄蛰虫丸: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消痞兼清热的功效。主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经团不行之癥瘕,口服3克蜜丸,每次1~2丸,每日l~2次,温开水送服。
中医外治法治疗子宫肌瘤
1.针灸推拿
《类经图翼》中载天枢穴主治:“女子血瘕,血结成块。”《针灸资生经》载:“妇人瘕聚瘦瘠……有灸气海百壮。”气滞为主,痛无定处,包块推之可移,运用体针疗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取穴:天枢、中极、三阴交、内庭、关元等。毫针直刺,用泻法,捻转提插,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子宫肌瘤,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研末外敷于天枢、关元、气海、中极穴位。治疗后临床主症改善明显。中药穴位贴敷简便廉验,临床应多加应用。
3.中药灌肠
应用活血化瘀消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总有效率高。中药灌肠法通过直肠,药物直达盆腔这一病所,可以提高药物吸收率。
饮食疗法
病患中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不能喝豆浆,不能吃豆腐,因为这些食品里面富含植物雌激素,但是植物雌激素不是雌激素,目前尚未有证据提示经常食用豆腐,喝豆浆和子宫肌瘤生长有相关性。目前证实和子宫肌瘤有关的食物是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白肉是指鸡鸭鱼肉)和酒精,研究证实过多摄入可能会跟子宫肌瘤的生长相关,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些红肉和酒精就一点都不能沾。
子宫肌瘤的形成与长期大量雌激素刺激有关,而动物实验表明高脂肪食物促进了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释放,故肥胖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子宫肌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饮食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2.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
3.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
4.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
5.忌食辛辣、酒类、冰冻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