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处初夏,但最近天气中午炎热,早晚寒凉,气温波动较大,中老年人就很容易感冒。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患者多为老年人,因其心脏功能下降、顺应性差、搏出量少,还常合并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因此免疫力各方面都要弱一些。
而感冒后,咳嗽、发热、肺部感染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对于很多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来说,很容易雪上加霜,出现心衰急性发作或加重,因此一个微不足道的感冒就可以导致严重的心脏事件,如果再引起多个器官的连锁反应,那么随之而来的致死率也会很高。
因此,心衰患者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更要注意做好预防。
一、
肺部淤血导致:从干咳、胸闷、气喘,到夜间会憋醒,再到无法躺下睡觉,心衰逐渐加重。
混淆:支气管炎。
二、
胃肠道、肝胆等淤血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混淆:慢性肠胃炎。
三、
肾脏血流不足:总尿量变少,夜间躺下回心血量增加,肾功能改善,夜尿增多,下肢浮肿。
混淆:静脉曲张。
四、
情绪或精神异常貌似老年性精神病或脑病
有些老年心衰患者精神症状表现突出,如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幻觉、谵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等。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心衰患者日常生活的“六个注意”
1. 定时监测体重 心衰患者短期内体重快速增长,提示心衰恶化。心衰患者每日在晨起排尿之后、进食之前称重并记录,比较前一天、前一周的体重情况,如果体重变化超过2公斤,请及时与医生沟通。每天检查腿部或其他部位是否水肿,夜间是否能平卧、是否有气短憋醒等症状,若有,请及时联系医生。
2. 精准监测尿量 心衰患者管理好每日尿液的出入量,可预防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及心衰加重、改善心衰症状,还可以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及缩短住院天数。出量主要包括24小时尿量、汗液、粪便含水量、呼吸道失水、呕吐物含水量、穿刺液、引流液等,其中精准记录每天尿量是最为重要的,可以使用带刻度的容器、使用尿垫者可使用台秤。
3. 控制水分摄入 心衰患者要注意控制液体的摄入量:轻、中度心衰,不用限制液体摄入量;重度心衰,每天摄入液体量小于1500毫升(需要加上食物中的水分),保持每天出入量平衡。
4. 适当限制盐量 心衰患者需要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轻度心衰,小于5克/天;中度心衰,小于2.5克/天;重度心衰,小于1克/天。除了烹调用盐,腌制食品、零食里都含有不少钠盐,这些都应该算入总量中。
5. 规律服用药物 无论是新诊断患者,还是属于慢性患者,无论感觉症状好转还加重,都必须规律服药。为避免漏服,必要时可采取分装药盒、闹钟提醒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每日准时服药;忘记服药后,若距下次服药时间较长应立即补服,若距下次服药时间较短则不需要补服,下一次仍按照日常的时间和剂量服药。
6. 适量有氧运动 病情比较稳定者应该适当做些有氧运动,从低强度运动开始,比如每天运动10分钟,每周3次,逐渐增加,最后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