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尿定义:自行排尿后,停留在膀胱内未能排尽的尿液,也称为不完全性尿潴留。女性正常残余尿量小于50ml,男性小于20ml。
残余尿量的增多就类似水龙头,压力不够的情况下,还会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水管里,因此它的多少是评估患者膀胱排空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残余尿量大多原因为:膀胱平滑肌收缩能力减低,尿道括约肌障碍,膀胱憩室等;常见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如何测定残余尿的
残余尿测定分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间接测定法包括通过影像学(B 超、CT等)检查进行测定,此方法无损伤,避免了插管测定可能引起的感染。图中为便携式的膀胱容量监测仪。
直接测定法即通过一次性导尿的方法测定残余尿。无菌操作下经尿道向膀胱内插入导尿管,将尿液引出到带刻度的量杯或者有刻度的尿壶,引出的尿液即为残余尿。
我们首先了解一个解剖位置——“膀胱三角”。在膀胱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我们可以把膀胱看作一个球体,如果残余尿>100ml的话,膀胱就是半充盈的状态,会导致细菌在“膀胱三角”大量的繁殖,从而引起反复的膀胱炎症性病变。
长期卧床患者更容易发生残余尿
长期卧床患者一般见于意识障碍/无法自行移动且腹肌无力的情况,进而增加排尿困难导致残余尿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神经康复的患者,由于偏瘫、失语等,无法及早的将不适反馈给家属,这个并发症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泌尿系感染成了“难言之隐”……
真假残余尿视频中是一位长期卧床、鼻饲注食+留置尿管的患者发生的“假性残余尿”。家属每日注水量仅为1000毫升,水量不够,排尿就会减少,尿液浓缩,尿中无机盐就容易出现过饱和、析出,形成结晶最终堵塞尿管。
诸如此类患者我们前期可给予制定饮水计划,叮嘱家属每次放尿前可推晃患者骨盆,也可通过变换体位等促使尿残余充分排出;对于长期卧床且留置尿管患者,我们可以缩短更换尿管的时间,避免大量结晶体附着堵塞尿管。
监测残余尿的意义
膀胱内残余尿量长期增多,可导致泌尿系感染、慢性膀胱炎、肾积水、尿潴留,甚至慢性肾衰竭等情况。因此,测量残余尿量,以便做到:
(1)了解膀胱排尿功能,或判断下尿路梗阻程度,为膀胱治疗或间歇导尿计划提供依据。
(2)残余尿量超出正常值表示膀胱排尿功能已受损,我们可以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制定相应的膀胱功能训练,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