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fragilityfracture)。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远期后果远比人们想象严重。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我国营养学会判定成人每日每摄入推荐量为800mg(元素钙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q,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mg~600mg。维生素D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单位(5ug)/d,老年人推荐剂量为400~8001U(10~20ug)/d。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1U(日前国内销售的钙剂和维生素D复合制剂中维生素D含量普遍偏少)。建议老年人血清250HD水平应为30ng/ml(75nmol/L)以上,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经常不规律睡眠,如长期加班熬夜、开夜车,长期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及吸烟、饮酒、高钠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会影响钙质吸收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造成骨质疏松症。据一份调查表明,每周饮酒超过27杯的男性和14杯的女性,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比例比不饮酒者或只饮少量酒的人要高得多。首先应保证膳食平衡,平衡的膳食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基础,并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利用。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使其达到推荐的膳食参考摄入水平,并使膳食中的钙、磷的比例维持在适宜的水平,理论上食物中的钙、磷比例保持在2:1~1:1时,食物中的钙吸收最充分。奶类及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建议至少保证250ml以上的牛奶。维生素D除了膳食来源外,机体还可自身合成。此外,蔬菜水果中富含钾、镁、铜、锌、维生素c和维生素K等有利于骨骼健康的营养素,对骨质疏松也具有预防作用。对于绝经期妇女,每日还可吃些豆制品,大豆类食物不但含钙丰富,而且含有大豆异黄酮等有利于钙质吸收利用的活性物质,且不含胆固醇,可在控制脂肪摄入的同时获得充足的钙质。平时避免高脂饮食,因为食物中的脂肪可与钙结合而影响钙吸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卧床可减少骨折的疼痛但是长期卧床会导致快速的骨丢失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适量的锻炼能够减少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维持和提高骨密度、延缓骨量丢失、减少再发骨折。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增强维生素D的吸收与合成,有利于肠道内钙的吸收与利用,促进骨转换平衡。发生骨质疏松的人群应避免激烈的运动。量力而为。步行、慢跑等负重运动有助于保持强壮的骨骼,打太极拳、跳舞、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灵活性,提高预防跌倒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