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7月炎热季节,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
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均出现发病小高峰!
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没有下降,殊不知,炎热的夏季,也容易成为心血管病人的“多事之夏”!
每年温度在32℃以上的时段内,总会出现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高温特别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特别是天气持续闷热时,医院急诊室患心肌梗死的病人会明显增多。
盛夏酷暑,仿佛一个无形的健康 “陷阱”,悄悄为心肌梗死埋下诸多隐患。
当热浪席卷而来,人体为了散热,体表血管会像松开的闸门般扩张,大量血液涌向皮肤,这就使得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悄然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便在不知不觉中攀升。
高温环境下,心脏如同加足马力的引擎,心跳加速、血流奔涌,心肌耗氧量随之骤增,给本就承压的心脏再添重负。
炎炎夏日,汗水成了常客,若补水不及时,身体脱水如同河流干涸,血液会变得黏稠,血小板也趁机聚集,如同河道里的泥沙淤积,心梗的阴影便可能骤然降临。
昼长夜短的夏季,闷热常让人心情烦躁、心火上涌,再加上睡眠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工作的疲惫得不到充分缓解,这些无形的压力层层叠加,都可能成为触发心梗的 “导火索”。
更需警惕的是,不少人贪恋一时凉爽,钟情于冷饮、冰镇啤酒,殊不知这些寒凉之物会像一把猝不及防的冰锥,让心脏血管突然遭遇冷刺激而剧烈痉挛,心梗的危机便可能在这一瞬爆发。
1、高血压患者
2、高血脂患者
3、糖尿病患者
4、高龄患者
5、肥胖人群
6、喜食冷饮,贪凉的人
7、爱吸烟者
8、有早发猝死家族史人群
大家对照一下,你是不是经受不住心血管疾病“烤验”的人群!
天气炎热,人容易烦躁,要防止“情绪中暑”,就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避免外界不良情绪干扰,导致情绪激动失控、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
适度工作,避免紧张与劳累,做到劳逸结合,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夏季人的食欲下降,主张清淡饮食,晚餐不宜过饱,更不要吃夜宵和烧烤。多吃一些黑木耳、绿叶蔬菜和含胡萝卜素多的蔬菜、水果,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
多喝水以及时补充水分,每天保证饮水量1000毫升以上,汗多时要增加饮水量,尤其是户外活动多的人群同时可补充一些淡盐水,可以适当饮点绿茶。不要一次大量饮用冰冻饮料,因为冷刺激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每天要喝好三杯水,即睡前半小时一杯水、半夜醒来一杯水、清晨起床后一杯水。如有条件可以常喝如绿豆汤、菊花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
户外锻炼最好在清晨或晚上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活动强度要适量,时间不宜太长;当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应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家中休息。
在室外活动或劳动时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老年人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尽量不要外出;天气闷热时,室内可以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以26℃左右为宜。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冬季发作的有效方法,不良反应较少,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中医时间医学的特点,正确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