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或许都经历过头痛、牙痛等常见疼痛,但有一种疼痛却因其剧烈且特殊的发作方式,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它可能因一口水、一次咀嚼甚至一阵风吹过就突然发作,让患者痛苦不堪。67岁的李先生就被这种疼痛折磨了六年,直到一次精准的手术,才终于摆脱了煎熬。
被误判的“牙痛”,竟是三叉神经在“求救”
六年前,李先生左脸突然出现剧烈疼痛,起初以为是牙痛,可折腾了一年,治疗不仅没效果,疼痛还愈演愈烈。后来经检查才确诊:这不是牙痛,而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痛”很特别:水碰到嘴唇,像被钢针扎;吞咽时,脸和喉咙像被电击、刀刮;就连咀嚼、说话、洗脸,甚至食物味道过咸或过酸,都可能引发剧痛。为了控制病情,李先生长期依赖药物,近一年每天要吃12片药,却还是挡不住频繁发作的疼痛。无奈之下,他只能把所有食材打成糊,不加任何调味料,艰难地往下咽。
显微镜下的手术,解除神经“枷锁”
李先生听说一位病友术后恢复很好,便找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洛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博。通过影像检查,李先生左侧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主管上颌区域感觉)和第三支(主管下颌区域感觉及咀嚼肌运动),被附近的异常血管压迫了,这正是疼痛的根源,只要解除压迫,疼痛就能缓解。
手术需开颅进行“微血管减压”(MVD),刘博主任告诉患者,术中取下的颅骨会重新回填到原来的骨窗位置,实现颅骨的修复,不会留下“洞”,既能解决疼痛问题,也能兼顾头部的外观和功能。
手术在显微镜下精准进行:刘博主任先找到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小心翼翼地将它与三叉神经的第二、三支分离开,再植入特制垫片把两者隔离开,彻底解除压迫。又把取下的颅骨回填到骨窗,既修复了功能,也兼顾了外观。
术后惊喜:疼痛消失,重拾正常生活
术后仅四小时,李先生触摸左脸,发现疼痛已经消失;第四天,他试着吃了一碗捞面,面条接触嘴唇、咀嚼过程都没再引发疼痛。他眼眶湿润,感慨要是早知道手术能解决问题,就不用受这六年的罪了。
医生解析:精准减压是止痛关键
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微血管减压术(MVD)是目前治疗这类疾病的理想选择,能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手术的核心不是损伤神经,而是精准找到“责任血管”并解除压迫,让神经恢复正常功能。而明确血管与神经的压迫位置,是在最小创伤下完成安全分离、保障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术后高热的控制也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由于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术后用药的时机、种类、剂量都需要精准把控,这非常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判断。
对于被三叉神经痛困扰的人来说,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通过科学治疗摆脱疼痛,重拾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