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脑病的发病率持续递增,不少群众在身患该病后都会选择西医治疗。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脑病科团队却凭借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异军突起,令不少外地患者争相慕名前来就医,在豫西地区树起了“响当当”的品牌。
耄耋老人的喜悦
“现在,我的脑子开始清楚了,长时间坐着也不再感觉受不了啦,心情大为好转。”8月28日下午,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脑病科一病区走廊,坐在轮椅上的孙大爷在家人帮助下,兴奋地同他远在新疆的老友通电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该患者是因脑出血入院的,今年83岁。”一病区主任刘雪景介绍。刚到该院时,孙大爷已经意识模糊、四肢无力,他们立即为孙大爷进行了查体,给予心电监护辅以西医治疗,待孙大爷生命体征稳定后为其进行了针灸治疗。7天后,孙大爷已经恢复了意识、生活可以自理,并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行走,没有出现后遗症。
刘雪景回忆,去年,该科曾收治过一位姓何的老太太,年龄78岁,患有多发性脑梗塞。当时,何老太反应迟钝、言语不利,自述双下肢无力,他们即刻为其进行了超声溶栓和中药内服结合治疗,何老太于15天后转危为安。“我们当时配用的是补肾填精、益脑增智的中药配合超声溶栓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的病情就已明显减轻。除此以外,我们科还有耳穴压丸疗法、中药熏洗、中药冰棒治疗球麻痹、中药涂擦预防褥疮、拔罐等特色疗法。”刘雪景说。
中西结合 围绕疗效调整目标
56岁的万某,因突然昏迷被家人送往该院急诊科抢救,检查时已意识丧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光反射迟钝,随即被转到该科。诊断为急性脑出血、脑疝形成,随时有生命危险,脑病科主任蒋中凤立即带领医护人员在CT定位下,为患者施行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使其转危为安。在万某生命体征平稳后,又给于中药配合治疗,同时辅助按摩、针灸等康复措施。出院时,万某意识清楚,可进行简单会话交流。
“依据病症辨证分型,配合专病、专型,使用专方、专药。”蒋中凤解释,长期以来,该院都坚持专病专治,依托中医特色结合现代诊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在此种理念的指导下,该科便结合脑血管病的特征,着手研究中医思维、中医疗法及特色护理在脑血管病的救治,结合介入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疗效显著提高,仅去年一年,该科外埠患者的数量增加达50.66%。
在此期间,该科所开展的益脑增智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通脉疏络液(消栓通络液)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也赢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该科所收治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99岁,年龄最小的为15岁。
63岁的郭老汉,因晨起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入住某院,影像报告显示为脑梗死,但治疗了一周却没有明显效果,慕名前来该科求治。详细看完影像片子及其它相关检查资料,蒋中凤心里纳闷,患者大脑半球灰白质都有轻度损伤且以白质损伤为主,应该不是脑梗死那么简单,便让患者做了腰穿检查并送往省级医院检验。结果证明,蒋中凤的判断十分正确,该患者为多发性硬化,发病和影像都和脑梗死很相似但并不是脑梗死。明确诊断后经对症治疗,患者的意识恢复,并逐渐康复。
介入技术 推开尖端诊疗之门
前不久,家住某县的42岁妇女,在前一晚12点出现抽搐,伴有意识丧失等,于次日早上到该县人民医院求治。CT显示该妇女脑部多发多点、右侧脑肿胀,医生不敢往下诊断建议“你到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脑病科看看吧”。该妇女随即被家人送往脑病科。
经磁共振及血管成像检查,二病区主任李鹏发现该患者属于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并立即在导管室为其进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紧接着便为其进行介入手术控制病情。最终,该妇女左上肢的肌力由治疗前的0级提高到目前的4级,并于25天后顺利出院。
53岁的成先生,因右侧胳膊瘫痪、腿动不了入住该院。“该患者为不完全性失语,说话很清晰,我们便为其进行了溶栓治疗。”李鹏说。当时,经介入动脉超选择溶栓治疗后,患者的上肢基本能抬起,下肢也由0级肌力升至为2级肌力。后经造影血栓显示患者的病况已经好转,上肢肌力恢复至4级,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
54岁的骆先生,因反复失语及右侧肢体无力2月有余多次住院,手术及药物治疗均无明显好转,在病友的介绍下来到该科。脑血管造影提示其颈内动脉起始段有夹层动脉瘤,随即经研究决定为其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的病情不再反复。术后随访一年无复发。
70多岁的南某,因顽固性头晕辗转多地求治无明显效果,吃药无数但头晕症状一直如影随形。李鹏让其进行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颈内动脉起始段80%狭窄,便立即为其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头晕症状消失。
厚积薄发 竖起行业标杆
63岁的沈老先生因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在省外某大医院按脑梗死接受了一个月的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出院才刚刚一周上述症状又复加重,同时伴有吞咽困难,并呈持续加重状态。在其朋友的指点下来到该科,蒋中凤主任在询问病史中,了解到沈老先生在住院前就有难以控制的发笑;详细查体后发现左手大小鱼际肌稍有萎缩,明确表示其不是脑梗塞。
蒋中凤为患者家属解释说,沈老先生可能患有其他的病,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的可能性大,随即为老人复查头磁共振,做肌电图。磁共振显示患者符合运动神经元性疾病,肌电图提示患者为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并为其进行对症治疗,最终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记者问:“贵科从一个小科室逐渐发展为首屈一指的拳头科室之一,其中的原因在哪里?”
“早在2010年1月,我科就被洛阳市卫生局确定为洛阳市中医脑病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蒋中凤回答,该科成立于建院之初,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因为院领导高度重视专科建设工作,在不断为该科吸纳人才的同时,为医院购进了64排128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大型平板血管造影机,彩超机,经颅多普勒机等一大批先进设备。使该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其以介入、微创、危急重症抢救为重点,以中西结合治疗、特色中医技术为支撑的特色。
目前,该科分为两个病区,共80张床位。在具有各种现代化的诊疗手段同时,一病区突出重症的诊治,中医特色明显,二病区以介入为主。全科共有10名医生、14名护士,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科室主任蒋中凤从医30年,一直从事大内科及神经内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担任临床科主任17年。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科研获奖一项,曾先后多次荣获“洛阳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科主任”“医院领军人物”等光荣称号,所带领的科室先后荣获“洛阳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中医脑病先进协作单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