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早春时节,寒意渐渐远去,柳树吐露新芽,愈发浓烈的春意,缭绕在洛河两岸。
这一天,与洛河隔河相望的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里,一场热烈而简约的生日会,正在暖暖地进行。洛阳市名中医李富生,今天80岁整,躬耕杏林60余载,直到现在仍坚持坐诊,书写现代版的医者仁心,是洛城百姓心中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是市第一中医院的功勋人物。
有人说,李富生的从医故事,正是市第一中医院人执着中医、传承中医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富生和市第一中医院。
躬耕杏林六十载,八十大寿当天仍在坐诊
这是一场“悄悄”进行的生日会。
医院工会安排为李富生主任庆贺八十岁生日,被他婉言谢绝了,理由是怕耽误来院病人就诊,于是医院改在15楼的会议室进行。生日会上,李富生像往常一样穿着白大褂,因为,几分钟前,他还坐在内科门诊的诊室里为病人看病。
“您是勤耕不辍的中医人,存仁于志,修德于行,辛勤创研,医界楷模。您用执着和汗水,诠释了杏林春满园,是年轻医师的榜样,是中医院发展的功勋。”当蛋糕车被推出来后,市第一中医医院院长石莉将荣誉奖杯交到李富生手上,并如是说道。
短短几句话,将这位从医60余载的老中医人的故事,完美概括。
这几年,考虑到李富生年事已高,腰椎、颈椎都不好,医院每天为他限30个号,就算这样,诊室外依然大排长龙。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冲着李富生的名气来的,还有一些,则是李富生“主动”帮他们加的号。
医生主动帮忙“加号”?
这不是李富生没原则,而是他太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医者仁心!
在李富生的诊室里,假如患者是远道而来、不便留宿的,或是有危急重症的,李富生都会额外给予加号,还会帮忙联系床位,甚至贴钱出住院费。
李富生的学生滕绘敏,向记者回忆起一桩“小”事。
2015年夏天,一位五六十岁的男子痛苦地蜷缩在诊室外面的长椅上,但排号很靠后,李富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让护士立刻带这名男子进了诊室,此时这名男子已经疼得脸色发白,浑身无力。
触诊检查后,李富生初步判断这名男子患的是胆结石,立即让导医台送来轮椅,安排彩超室优先为他做检查。
了解到这名男子是独自来就诊,且未带够住院押金时,李富生主动给他做担保,又交代学生一定要亲自把这名男子送到病房。
李富生,就是这样用他的一言一行,将老中医人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传递到一批批年轻中医人的手中。
重视老年病防治,助力洛阳中医药事业
李富生的故事,是市第一中医院人默默耕耘中医药事业的一个缩影。
作为市第一中医院的领头人,石莉院长把中医院的“中医”二字看得很重,把弘扬中医情怀也看得很重,“对中医院来说,中医技术是基础,中医情怀是基石,只有始终坚持对中医不变的情怀,才能真正地将中医特色打造成医院优势,才能在振兴发展洛阳中医药事业中有更大担当和更大作为”。
以石莉为代表的第一中医院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医院实现了三年一小步,十年一大步的跨越式发展。
从2008年6月,以石莉为院长的市第一中医院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将创建全国一流的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三级甲等中医院确定为奋斗目标,经过近2年的努力,“三甲”创建一举成功,新的病房楼也拔地而起,之后,又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荣获全国中医治疗疑难病名医名院,全国中医系统创先争优单位,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健康促进示范医院,河南省卫生系统“群众满意医院”。
从来医者父母心,最是情怀能动人。2017年11月29日,市第一中医院的发展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洛阳市老年病医院及老年疾病防治中心在该院挂牌。
在谈到市老年病医院缘何落地市第一中医院落地时,石莉说,这与第一中医院在中医药方面的特色是分不开的,也跟市第一中医院人心中的那份“中医情怀”分不开。
关于情怀,鲁迅是这样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而希望每一位老人守住健康,养生保健,安享晚年,是每一位中医人的心愿,是为中医情怀。石莉说,近年来,市第一中医院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还提倡“上工治未病”,将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一中医理念运用在老年疾病的治疗、养生保健方面,充分发挥中医人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名科带名院, 中医特色形成优势
要想抓住“中医”二字做大文章,真正使中医特色形成优势,光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科建设做坚强后盾,医院大力发展名科建设,积极培养名医,以名科带名院,让更多学科形成特色,让特色专科形成优势。
建名科。抓学科建设是医院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医院大力推行名科建设战略,成功打造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市级特色专科。
周围血管病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可多途径综合治疗各种难愈性溃疡、糖尿病坏足、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慢性溃疡(老烂腿)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心病科是省级重点专科,把中医药治疗与DSA下血管支架植入治疗有效结合,让许多心病患者重获新生。脑病科是洛阳市特色专科,该科在巩固发展中医中药特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现代化的先进诊疗技术研发及应用。老年病科、妇科、肾病科、肺病、脾胃病科治未病中心等专科特色鲜明,各有绝招,在洛阳名声渐起。与此同时,随着专科建设的不断加强,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知名度也不断加大,吸引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就诊。
树名医。随着专科建设的不断加强,医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医,既有本文开头提到的“中医药功勋人物”李富生,也有妙手仁心的李清波,还有患者心目中的“神医”何春红、身居行政兼顾临床的“最美洛阳人”付江……这些最美中医人,凭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一片深情,刻苦钻研业务,用于担当和创新,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爱上中医药,收获大健康。
(小标)中医人的创新
中西医无缝结合,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而发展中医,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用毕生心血和满腔热情去传承和创新。作为洛阳“三甲”中医院的领头者,市第一中医院人深谙此道,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践行着。
这些年来,市第一中医院努力探索中西医无缝隙结合,提升中医药疗效,为祖国医学发扬光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比如,他们开展的心脏支架放置后中药预防血管再狭窄技术获满意疗效;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不能进食,痛不欲生,他们用中医药能有效减轻患者病痛,改善症状;康复科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和现代康复紧密结合的方法,让患者重拾生活自信等。实践证明,这种中西医紧密结合的做法,让中医药发展更具活力。
去年,市第一中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单位,被纳入国家100所重点中医院建设行列。
“被纳入国家100所重点中医院建设行列,这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石莉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传承创新正当时!春天的脚步已经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只有不停地向前“走”、不停地努力“干”,才能“赶”超,才能绘就出一幅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接下来,市第一中医院人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要不断加强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建名医工作室,提升中药制剂等方面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和临床科研有机结合,促进洛阳中医药事业全面振兴发展。